从害怕到享受: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

当一个人的灵魂变得越来越高级时,他会心安理得地享受孤独。一个人工作,一个人思考,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这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起别人,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,更不是刻意特立独行,而是因为在经历、感受、反思之后,他理解了一个简单的道理:孤独其实是人间常态,而独处是我们面对人生最好的姿态。

图片[1]-从害怕到享受: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

我昨天的视频分享了我的作息,很多朋友问我:“老王,你完全没有社交吗?”其实差不多,我已经主动断绝了大部分社交,甚至不再区分有效和无效社交。我主动接受孤独,并乐在其中。

面对孤独,每个人都会经历三个阶段:从忍受,到习惯,最终到主动接受和选择。年少时,我们害怕孤独,但又不得不面对;我们渴望交流,但幼稚又笨拙。成年后,我们被迫接受了太多社交,却发现那不过是一群人孤独的狂欢。成熟后,我们终于学会主动选择孤独,开始享受一个人品味人生、沉淀自我。

所以,我不再觉得孤独可怕。开始享受人生,开始享受孤独,是一个人成熟的必经之路。马尔克斯曾说:“孤独之前是迷茫,孤独之后是成长。”享受孤独,是真正的人间清醒。

很喜欢余华在《细雨中呼喊》里的这段话:“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,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,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。”真正清醒的人,不再赶赴一场又一场的热闹。他们懂得如何安顿自己,平静面对奖赏,礼貌面对退场,不再需要外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归属,更不需要靠别人的情绪填补自己的空虚和焦虑。

独处中,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自我。你会瞬间恍然大悟:所谓人生,无异于黄粱一梦。与其向外求、向世界证明自己,不如趁时间不注意,在孤独中好好爱自己。享受人生,享受孤独,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丰盛。

作家马伯庸说:“孤寂的时光是他思想的王国,在这里他演绎出无数个故事、无数种人生。”灵魂丰盈的人,视人间不过是寄身之所。一旦享受过精神世界的快乐,物质欲望的满足就变得微不足道。康德一生未曾走出过格尼斯堡,刘慈欣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娘子关。这样的他们,离群索居,生活在一方小天地里,没有朋友,但与天地精神往来,与花鸟虫鱼为友,与明月清影相伴。目之所及,皆为风景;心之所想,皆为远方。所谓独处,亦是清欢。

这样的孤独,换来了生命的丰盛。享受孤独,让我们的人生趣味纯真。还记得《桃花源记》吗?生活在那里的人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不问世事,无争斗,鸡犬相闻。羡慕吗?向往吗?那不就是我们奋斗所追求的安定和理想?

反观我们的生活,太快了、太忙了。欲望催着我们追求更多,攀比抽着我们追求更好。你是否停下来,认真思考过?我们的一生,无非是在得不到的焦虑和得到之后的空虚之间无限循环。因为害怕孤独,我们走向繁华;因为厌倦繁华,我们回归孤独。这就是生命的本质。

海子只活了25年,但他的《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》让他获得了永生。生命的意义不能用长度来衡量,而是用宽度、厚度和高度来体现。当你不再为了讨好他人而低头哈腰,不再为了得到偏爱而委屈自己,不因一时的得失而苦闷,不因别人的言语而烦恼,恭喜你,你成功地完成了生命的回归。在孤独中诞生了那个真实的自己,让你的人生趣味纯真。

周国平曾说:“世界是我的食物,人只用少量时间进食,大部分时间在消化。独处就是我在消化这个世界。”不合群只是表面上的孤独,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。说到底,没有真正的孤独,只是你不懂得享受而已。

放下疲惫,徜徉于独处,与自己的灵魂对话。往事如风,未来如梦。

------本页内容已结束,喜欢请分享------
温馨提示:由于项目或工具都有失效性,如遇到不能做的项目或不能使用的工具,可以根据关键词在站点搜索相关内容,查看最近更新的或者在网页底部给我们留言反馈。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288 分享